日本的絲絃箏(KOTO)
日本的箏是撥絃類的樂器,以中國為中心,於奈良時代(西元700年左右)
傳自中國的唐朝與唐樂同時流傳進日本。之後,於雅樂的合奏樂器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。
平安時代(西元800年~1170年間)為貴族們的娛樂。室町時代末期(約1550年)
於北九州傳出了筑紫箏(大成者賢順),其門徒法水將之帶至江戶(現在的東京)
傳授予三絃的名手八橋檢校。此為近代箏曲之起源。現在有生田流與山田流兩派。
者的創始人是宮城道雄先生,採用的義甲是方頭的!後者所用的義甲是圓頭的。日本箏十三絃,
全部都是絲絃,近年來已有人改用人造絲絃,(TETRON),日本箏定調高而絃緊,彈奏時音階較高,
合奏時此起彼落,另有一番風味!但與我國相較,由於揉按困難,左手韻味有別於我國古箏的雅韻和悠揚!
日本箏於七十年代已進入到二重奏、三重奏、甚至四重奏階段。日本箏曲有松竹梅之說,
即古箏、尺八、三絃,為經常合奏的樂器。日本箏友彈奏箏曲,以二重奏為家常雅集,加上唱詞,
(日本稱之為唄),更是多姿多采!
「合作」是日本箏的特色,小的演奏會,有二、三架或七、八架,加上尺八三絃各一,
就可以構成室內樂。大場面中,古箏五、六十架,尺八二、三十支,早已司空見慣,這樣的場面,
以東京、大阪為多!
日本箏的構造,箏體為桐木製,長約6.4尺(194公分)共13絃,從上至下以
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為巾」為各絃名。絃質本為絹系,近代大致轉為化學纖維製成,
而雁柱及裝飾部分本為象牙,近代由於製造成本之因,多改用於塑膠製品。
日本箏演奏法,對俗箏來說,普通把它的頭部放在右邊,而把它尾端放在地板上,然後開始演奏。
在練習彈的時候,為了保護龍舌及龍額在山口前蓋套子,不用腳,然後把頭部放在柱箱上而演奏。
但是,在正式演奏的時候,用箏足,把箏放在地板上,有時候把枕放在箏足的下面,
或以稱之為「鳥居」的台來代替腳,自古以來,有時候用琴台,而從這種情況之下
,開始製作了立奏台。
演奏者(左右手的大姆指、食指及中指上,為了指套的裏面接觸到手指肚而代指套(義爪),
坐在箏前演奏的。關於坐法,隨著指套的形狀使得生田流和山田流有不同。對生田流來說,
為了使指套和絃角度適當,坐的時候對箏稍微頃斜一點。
資料來源:魏德棟教授
感謝恩師:魏德棟教授提供資料
- Apr 25 Sat 2009 11:04
日本的絲絃箏(KOTO)作者:魏德棟教授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